美高、公立、UWC,三个不同孩子的经历告诉你如何择校

2019-10-08 15:24:20

孩子的学习规划和未来发展一直是家长们最关注也是最苦恼的问题,作为大学前的“最后一站”,高中阶段也被很多家长视为最重要的择校阶段。

对于有意于让孩子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来说,参加展会、参观学校,甚至远渡重洋去国外访校,却还是很难定下一所满意的学校来,因为总是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不了解的问题:体制内竞争巨大,升学压力重重?想培养孩子英语能力、国际视野、独立学习能力,是否从高中开始留学更好?各具特色的国际学校,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选择?

今天分享的两个学生的择校故事,或许可以让你有新的思考。

从美高转回国内:从“努力融入”到做自己

小朱是一名从美高转回国内国际学校就读的孩子,2013年他离开北京到美国新泽西州的彭宁顿(Pennington)高中学习后,成绩优异(各科成绩都是A),在学校里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友谊。他自己在学校的生活,运动,和社区活动方面都积极参与。在美国短短的一年,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和学习氛围。

在读完一年后,小朱的父母得知UWC将要落地常熟。此前小朱的父母就了解到,UWC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,“通过教育,联合不同的国家、民族和文化,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”深深地打动了这对父母,在他们看来,相比于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热爱学习,全面发展的高中生,我们更希望培养出一个懂得感恩,心怀中国,放眼世界的和平使者。

但刚刚融入美国学校生活的小朱转学回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在经过自己的大量调研之后,他也被UWC的办学理念打动,同意申请试试,也被顺利录取了。

在小朱和他的父母的认知里,常熟UWC不仅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学校,还是一个重视中文和中国文化学习的国际学校。这对小朱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,毕竟对于中国孩子来说,中文还是文化传承的关键。

和各国同学在常熟UWC的合照

在UWC就读也让小朱在心理上感到更轻松,在美国学习的时候,他希望尽快融入美国的文化氛围,但在常熟UWC,是中国的环境,是真正国际学校的氛围,不需要取悦任何一个人和群体,这里没有绝对主导的文化,甚至老师也不是主导,大家必须要学会互相尊重,互相包容。

小朱在UWC也学会了平衡紧张的课业与各种项目活动的安排,从一个处处受到照顾的小朋友,到有一年春节带回家十几个外国同学过春节,并且照顾好这些同学的需求,做了半个月的地陪兼导游;他还担任了学校龙舟队队长、去到世界湿地大会做翻译,学习和生活的丰富程度丝毫不逊于在美高,甚至可能相对于美高,更加国际化。

最后,小朱也成功申请到芝加哥大学,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旅程。

这次转学回国,不仅没让小朱丧失国际竞争力,还让他在“家门口”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。

从公立教育体系到国际学校:在这里,不再是“异类”

小戴是个东北女孩,从小在公立教育体系中成长,但升入初中后,中考、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,也让她越来越困惑:一个成绩不错的小姑娘,在别人上课外班刷题的时候,她跑来跑去做活动,脑子里有的是奇思妙想;什么都想干,经常想着革新这个,试试那个。

她的志向与情怀很难在周围环境中找到知音,老师看重成绩所以也不愿意给她施展才华的空间。

这让她很孤独,感觉自己成为“异类”。

离开公立学校让自己拥有更多想象力,在更丰富的世界里获得更丰富的人生,不断创造、不断被鼓励创造,UWC成为了她的选择。

在面试时,小戴和面试官们讨论了她最感兴趣的很多历史话题、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认识还有责任与价值的体现,这也让她印象深刻。

进入UWC中国常熟分校,一开始,小戴面临了很大的困难。虽然这所UWC设立在中国,中国同学的比例相对比较高,但一直在公立学校学习的她,一切都是全新的,她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。活动上的丰富,并更没有减少对学术上的追求。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热情,让小戴加倍努力。课业比公立学校还要紧张,paper虽多,但是忙碌却让小戴充实而快乐。

学校在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同时,也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活动机会,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,学生们不仅展示了自己,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,学到了包容、理解、以身作则、团队合作等更重要的品质。

几年学习下来,小戴在UWC找到了自己,也对学校有了很深的感情,她说,“我常常想,也许数十年后的一个春节,我能再回到UWC常熟,恰逢已经不知道几位数的中国文化晚会,希望能看到多年前熟悉的那些追光灯,在灯光的汇聚中能看到一群和当年的我们一样的执着的眼神,那种永远不变的初心,‘只有是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

小戴和中国文化晚会总策划李萍老师和同学一起谢幕

在国际教育的氛围里,小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
其实,不管是美高,还是公立高中,还是UWC,都不会适合所有的孩子。对于孩子们来说,找到自己认同的教育理念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才最重要。

择校不仅仅是选择自己的高中三年在哪儿度过,也是选择未来数十年生活的起点。家长总更希望能让孩子有更好的跳板,达到更成功的彼岸。但对每一个孩子而言,“如何成长”的过程似乎更有意义。

蔡志忠曾经说:“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。大多数人跑快了便喜,跑慢了就悲,迷迷糊糊跑到头,一切都没有了,居然不知道为什么要跑;我不愿意这样,我跑我该跑的路,你超过我,落下,都与我无关,我是为我的路而生的。”

在UWC读书的孩子,也许更能体会这场马拉松的乐趣。